短訊!典故“囊螢映雪_囊螢映雪的主人公是誰
2022-09-28 17:10:24 來源:互聯網
囊螢映雪的主人公是誰(典故“囊螢映雪)
最近天微涼,手指冰冷,再打字寫文章時,難免覺得不利索。這時就想躲躲懶,要不去休息一下再寫吧?然后我就真的跑去沙發葛優癱了,泡熱茶吃快小蛋糕,很是愜意。
可能我天生是腦子活躍的人,天馬行空轉了一圈之后突然想到了囊螢映雪的故事。沒辦法,我只好挪動我傲嬌的臀回到書房繼續寫作了。
(相關資料圖)
提起"囊螢映雪"的故事,相信有很多人都是知道的。不單是從書本、畫冊上看到過,老師、家長也會拿來教育孩子。
我的思緒不由飄到了故事發生的時代,距今大概有1600多年的歷史了吧。
"囊螢"的主角是車胤(約333年—約401年),字武子,是東晉南平郡人。"映雪"主人公是孫康,是南北朝時期,元嘉時候的人;元嘉(424年—453年)。
(南平郡:現在湖南津市、安鄉、湖北公安一帶)
一:"囊螢映雪"的典故
■車胤囊螢
車胤,他家境十分貧寒,溫飽難以維持,更沒有多余買燈油的錢,所以,她只能趁著白天的時候抓緊時間讀書。
偶然一次晚上,他在院子里讀書時,看到發光的螢火蟲。靈機一動:能不能試試多抓一些螢火蟲放在一起呢?
于是,他就去找了一個白絹口袋,抓了好幾十只螢火蟲放在里面;然后把袋口扎牢,把它吊起來,就這樣做成了小小的螢火蟲燈。光線雖然很微弱,卻也勉強可用來看書了。
自此以后,只要有螢火蟲,車胤就去抓上一些來夜晚照亮。
由于他勤奮好學,最后終于成就大業,通過努力坐上了吏部尚書之職。
■孫康映雪
孫康情況也和車胤差不多,由于沒錢買燈油,晚上不能看書,只能天一黑就睡覺。雖然時間這樣白白浪費,覺得非常可惜,卻是無奈。
某個夜晚,他半夜從睡夢中醒來,迷迷糊糊側頭看向窗戶,竟發現窗邊擠進一絲光亮。原來是天下大雪了,雪光映在屋里,孫康很快意識到可以利用它來看書。
于是他倦意頓失,立即穿好衣服,取出書籍,來到屋外。外面是一片白茫茫的大地,比屋里要亮多了。
孫康同學絲毫不在意天寒地凍,當下到外面讀起書來;雪地冰冷,手腳凍得僵硬了,就站起身來搓搓手指再跑上一圈。
此后,每當有雪的晚上,他都不放過這個機會,徹夜苦讀詩書。
勤奮苦學終于使他成為了有識之士,最終得到朝廷重用,官至御史大夫。
◆兩位文人在家庭條件艱苦,學習環境貧瘠的情況下,依舊不忘刻苦讀書。
借著螢光和雪光,不畏嚴寒酷暑始終堅持學問,最終上天不負有心人,終得功名回報多年勤奮。
穿越回到現代,看看自己的周圍,我突然覺得真真羞愧,連跟他們對比的資格也沒有。
二:"囊螢映雪"被提出質疑
這是一個流傳下來,人人傳頌的故事??墒堑搅撕髞?,有人提出了異議,有史為證。
◆明代《笑林》中記載一則故事,是這么寫的:有一天,孫康去拜訪車胤,結果發現他不在家。于是詢問人去哪里了?門童說"他出去抓螢火蟲了"。
而后車胤也去拜謝孫康,卻看見孫康站在院子里,于是問他:你怎么不看書呀?
孫康答:我看今日這天氣不像是會下雪的樣子啊。顯然對囊螢映雪的真實性表示了懷疑。
◆后來,到了清朝康熙年間,傳聞皇帝想起年少學習時師傅曾給他講過車胤囊螢夜讀這個故事。
一時興起也派人去捉了幾百只螢火蟲想試試效果,誰成想光線很是微弱,他根本就無法看清楚書冊上的字,康熙帝瞬間覺得自己上了古人的當。
他在位的最后一年,還為此事下了一道圣旨:讀書不可盡信也。告訴學子們書本上的東西不可全信。
◇如此一來,這囊螢讀書就變得很荒唐了。康熙皇帝捉了一堆螢火蟲尚且看不清字,車胤才捉了幾十只怎么就能勉強看書了呢,況且捉那么多的螢火蟲容易么,費時又費力,捉蟲子的時間就夠讀好多的內容了。
皇帝都懷疑囊螢的真實性了,那同樣其他人也質疑映雪讀書的故事。因為雪的光度也不是那么亮,況且也不可能天天下大雪吧?
再說了白天在雪地待一陣都感覺凍得受不了,更不用說晚上的溫度。在那個衣不遮體、食不飽腹的年代,這實在讓人難以接受。
○現代有些人,看到這些異議后,也加入了聲討行列里,并寫出雷人標題說"囊螢映雪是千年騙局"。還有質疑"囊螢映雪"是在作秀,不提倡。
提倡個鬼,現代人能缺燈光,能缺成功的途徑嗎?不是這么比的吧。
○更有文章,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論,用最弱的日光燈和"囊蟲映雪"來比,意思是生活中有些小能量的燈看起來就很費勁,螢火蟲之光怎能看清。
有此等閑心,不若多看兩本書如何?
三:"囊螢映雪"的時代背景
理智的人還是占據多數,更多的后來人則是對此給予了理解,認他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。
■東晉時期沒有科舉制度,選秀才都要通過舉薦,地方舉薦的孝廉和秀才都是要經過測試的。測試不通過,舉薦人需要承擔責任。
由于多數的富家子弟都不學無術,舉薦人又不愿承擔責任;只能通過書院選拔,而書院又不是一般貧困人能進得去的地方,有志之士只能靠舉薦。
■像車胤這種沒有背景的寒門之士,要想有機會走出家門出人頭地,謀求一席之地,只有靠他人舉薦。如果要想獲得被舉薦的機會,總得有點名聲才行。
古時候不也有不少人走孝道的路子,借孝道名聲遠揚,被舉薦做官。這跟現代制造熱點引發關注是一個道理。
車胤借螢火蟲之光讀書,也算是另辟蹊徑,即便螢火蟲的亮光照不清書上的字,但這故事既然能流傳下來也絕不會是無中生有,空穴來風,必定也是有過此舉的。
再說后來車胤也確實因為這個方式成功出了名,并且當上了吏部尚書。這是重點。
四:對文化質疑者的“批評”
日前偶然在博客看到一篇關于對歷史文化此類質疑聲的論述,講得頗得我心,讓人看了很是痛快。我總結了下,文章大約意思是這樣說的:
我沒有對書中作者的意圖進行過考證,但私以為,這樣的典故還是不做考究為好。至于說康熙帝的“試驗”,大約是他閑來無公務時的無聊之舉。
他留下來的話也不是沒有益處的,書中之事不可盡信。但我認為,如果有哪位興致高的,也可以拿“懸梁刺股”做個試驗。
如果說有人致力于生物學、光學研究,非要精確計算出螢火蟲的亮度光度什么的,那算就是了,但那與文學藝術不相關。
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,根據科學研究證明,是的科學——鴛鴦是最水性楊花的動物。然而這并沒有影響鴛鴦在藝術品中和人們心中的形象,那就是它依舊是忠貞愛情的象征。
千百年來,之所以沒有人去懷疑這些故事的真實性,不是不夠聰明,而是因為人們并沒有把它作為科學命題,只是當作一種精神力量而使然。哪位要是以"囊螢不能照讀"作為自己不讀書的理由,那可真是天大的笑話。
五:"囊螢映雪"的真正意義
的確如此,爭議是為了推動進步,找出真理,而不是當成八卦來評頭論足,如此較真作甚?
康熙是皇帝,興致一來,隨性吩咐,也免不了以此為樂,順帶高興一把。普通人就不要大費周折再去證實這個問題,實在是意義不大。
▲很多人忽略了,文化的本質就是傳承,需要我們學習的是被頌揚的優秀品質。
我認為,根本就不需要去懷疑它的真實性。一千多年了,這個故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。
眾多文人學子從“囊螢映雪”身上學到了刻苦上進的精神,這種精神鼓舞了這些讀書人成就了自己的夢想。
△直到現在,仍然有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很經典勵志的故事。而這樣的故事古代并不少,例如:匡衡"鑿壁偷光",司馬光"警枕勵志",祖逖的"聞雞起舞"等等。
很多古代圣賢、名士,并不都是天生聰明,而是憑借后天的不懈努力而成才,他們的故事,對于現代人來說,道理是相同的。
想要出人頭地、事業成功、也需要腳踏實地,艱苦努力,才能實現愿望。
▲所以說,故事所謂的虛實并不重要,也無需究其真偽。一千多年來,"囊螢映雪"傳承下來的是一種精神,一種勇于戰勝困難、刻苦勤奮、成就自我的精神。這才是最重要的意義。
關鍵詞: 囊螢映雪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