湯臣杰遜CEO劉威:產品即廣告 產品即傳播
2021-04-22 10:58:44 來源:財訊網
喜歡的反面不是討厭,而是冷漠。同樣的,好品牌的反面不是壞品牌,而是沒感覺的品牌。
現在的年輕人對很多老品牌失去了感覺,是因為這些品牌無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,從而失去了消費者在社交平臺上為他們發聲的話語權。
在這個意義上,新消費品牌如同打了興奮劑一般的飛速成長。它們通過高顏值的設計,有記憶點的名字,優質精準的內容,獨特的消費場景,把消費賦予了意義,不但讓消費者想得起、記得住,還讓他們忍不住自主傳播。
所以,今天和大家來聊下:如何打造自傳播品牌?
自傳播品牌Q&A
自傳播品牌,是能與消費者同頻、自帶獨特個性和價值觀的品牌,讓用戶愿意自發傳播。通俗來說就是:讓消費者愿意為你自拍。
隨著數字媒體和社交平臺的全面覆蓋,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也變成了個性秀場。消費被新世代賦予了敘事意義,值得分享。當你的產品/品牌成為“秀場”的一員,那么恭喜你,品牌傳播、互動都被他們承包了。
那么,怎么打造自傳播品牌?我們把它拆解為3個步驟:
【01】品牌和產品自帶傳播基因
【02】選擇核心傳播者(細分圈層)進行擴散
【03】設計精準的傳播內容及形式
01/傳播基因Market strategy
產品帶動品牌
安德雷亞斯.萊克維茨在“獨異性社會”中說到:“功能性貨品就是平庸的。它們只是有用處,用完即棄。后工業經濟生產最多也消費最多的,不是功能性知識或信息,而是在敘事、意義、認同、情緒和感情上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,是審美體驗,有倫理價值的貨品,游戲和設計品。”
從人性的角度來看,自傳播是順應和滿足人性,所以消費者自發自愿傳播?;貧w到產品上,就需要為產品注入傳播基因。
有識別性Identifiability & Memory
才能引起消費者記憶
可識別有很多種層面的解讀,但絕大部分都是針對消費者的感官而言的:產品可視、產品可知、產品可感、產品可傳、產品可演;當然,還有一種就是認知層面的:容易被他人認同。
一言以蔽之:刷存在感。
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,近年以“每日”命名的產品越來越多了,這個系列除了每日堅果,每日黑巧,還有味全的每日C果汁,蒙牛的每日鮮牛奶等等?,F在為什么越來越多以“每日”命名的產品?
首先,“每日”二字用得挺有場景感,它代表著高頻次、價格不高、以及獲取非常便捷,從價格到場景,都在圍繞著“每日”展開。
比如每日黑巧在內容包裝上強調巧克力的減壓屬性,圍繞著這個中心,每日黑巧的產品研發在減糖的同時,還引入了添加“膳食纖維”的賣點。
同時每日黑巧做成小顆粒的包裝,減少了單次的食用量,疊加強化不發胖的賣點。但是大部分消費者是看不到這么多的,“每日黑巧”結合全新代言人劉雨昕,加上其健康、營養、膳食的廣告,會讓大部分消費者認為這是每日都可以吃的健康零食。
其次站在品牌角度,需要看到在新品牌身上已經體現出來一些趨勢,那就是內容與品牌的一體性。
一方面需要產品本身內容化,每日黑巧深諳的一點是,好的包裝更能夠服務于產品,除了要在貨架上,頁面上被人一眼相中,還需要承擔品牌傳播的功能,所以將產品、包裝設計為可以內容化的“物料”。
比如品牌要求包裝設計反映出產品的定位,像“極致小方”系列是走“正統”黑巧路線的,就會在設計上更理性、專業性更強,落實到包裝外殼的呈現上便是以文字為主,較少使用圖案。
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2020年8月推出的新品,因為含奶量和含糖量都有所提升,更符合“糖果”的特征,在外包裝設計上也會使用更跳躍的色彩條紋搭配。
一切傳播轉化始于消費者是否能記住你是誰,然后才會形成熟悉—信任—購買。
產品即廣告Product & Advertisement
同時也是優質的傳播載體
光靠識別性也不夠,畢竟現在“可感知”的產品太多了。而大量同質化產品的出現勢必會降低品牌的相對可識別性,使其淹沒在茫茫的人海中。
所以,產品不僅要可識別,在這個萬物皆可朋友圈的年代,我們更要讓產品、品牌本身具備傳播屬性。
在塑造自帶傳播屬性的面包吐司過程中,湯臣杰遜得出了一個結論:產品能不能發朋友圈,已然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核心觸發按鈕。要讓消費者主動去炫耀、自發推廣,從產品本身獲取滿足、羨慕并自帶光環。
但面包吐司,這個超市、便利店隨處可見的消費品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。而這個品類,卻有觀點認為“其產品本身難以做出差異化”。
那么,作為「a1零食研究所」2020年的全新單品,且是全網首個“西瓜吐司”,可以說一面世就自帶話題光環。
但對于消費者而言,“西瓜吐司”又是一個怎樣的組合呢?西瓜和土司作為獨立個體,在人們生活中是再普通不過的存在。
而面對西瓜+吐司這個“跨界”組合,無疑讓消費者蹦出各種好奇心。如:圓的還是方的?清涼感?西瓜味?咸的還是甜的?和面包有啥區別?
湯臣杰遜將一個烤制類的食品制作過程顛覆化,如同“西瓜吐司”本身亦是個復合體。土司不是烤出來的,而是“種”出來的,以趣味性演繹產品生產過程,獨特思維理解產品。
有趣地表達“西瓜吐司”及品牌自身的玩味十足,并對a1的極致口味零食產生好奇及期待感。
朋友圈,不少人都愿意在這個方寸田園里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、人生感悟。對于很多愛發朋友圈的人來說,朋友圈就是他們的一個小世界,在這里,所有新鮮事都值得記錄下來。
聚焦生日聚會場景,熊貓不走蛋糕用“熊貓人跳舞”給用戶帶來差異化的生日服務體驗,打破認知,就是讓用戶眼前一亮的反差感。
他們在整個服務體驗迭代的過程中,從產品的研發、游戲環節設計,經過了幾十次的迭代,每一個路徑都是設計給用戶素材,讓用戶去傳播。
就這樣,一系列溫馨好玩有趣的視覺元素填充到了用戶朋友圈、微博和抖音的視頻照片里,為用戶鑄造了社交貨幣,帶來了100%用戶自發傳播。
所以,熊貓不走賣的不是蛋糕,而是充滿儀式感的“快樂生活配方”。而這個過程又是讓用戶感覺舒適度很高的,不是傳統的硬推,而是你情我愿的彼此成就。
這是一個信號:“傳道型消費者”將在所喜愛產品的營銷中發揮作用,“消費者控制媒體”正成為趨勢。
與其說消費者想變成傳播者,不如說消費者不再滿足于“扮演”消費者的角色。就像大多數抖音、B站、小紅書博主一樣,他們的分享有時候并不是為了錢,而是因為人天生有創造、表達和交流的需要。消費者不再滿足于被動地吸收商業機器做好的廣告―即便是一頓“饕餮大餐”。他們更傾向“自己動手做飯,與眾人分享”,從中獲得滿足感,繼而去刷存在感。
講個故事Stories & Brand
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感知
在說服力方面,故事的作用并不比數據弱,而且更容易幫助我們把觀點和情感植入用戶腦中。
對于營銷從業人員來說,如果能在品牌、產品、宣傳內容中植入故事的元素,就更容易潛入用戶心智,獲得他們的口耳相傳。
從老牌蜜餞華味亨、佳寶、甜心屋,到綜合零食品牌百草味、三只松鼠,再到各種雜牌青梅、酵素梅產品。
同質化嚴重且競爭激烈,青梅種植帶、A級青梅、傳統工藝 0添加、藥食同源、營養價值...無感知的市場教育,讓消費者陷入選擇困難。
在過去,電視媒體占據主流傳播載體,利用洗腦廣告、明星代言,配合產品優勢,收獲品牌影響力。而現在,除了過去的影響力基礎,唯有青梅文化、青梅歷史,是溜溜梅率先提出并致力推廣的差異立足點。
青梅源自中國 ,夏商周時期便有食用記載,具有多種食用、藥用價值,常出現在歷史典故與詩詞中。
唐朝時梅煎成為朝廷貢品,隨遣唐使傳至日本,并成為日本主流食品。如今,溜溜梅正在朝著讓青梅成為中國主流食品的方向努力。
“俠”是一種行為,也是一種理想,是一種飽含著夢幻與榮光的意志。國人長期受到武俠小說、電視劇的熏陶,俠風正是國人的超級符號。
溜溜梅品牌與俠風在認知上有相通性 ,“俠”精神,推廣青梅文化的出發點;“俠”能力,青梅產品的多項有益功能;“俠”風骨,真材實料,天然無添加。
一個具有寓意和韻味的品牌故事能夠深入人心,賦予品牌更多的文化底蘊。長期上,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和滿意度,讓消費者成為對品牌具有高度黏性的“超級用戶”,甚至成為品牌的自來水“宣傳大使”。
體驗感參與感Experience & Participate
激發消費者分享欲望
根據心理學理論依據,當我們在某一事物中付出勞動,獲得體驗,產生參與感,那么我們對這一事物的評價就會有所改變。極佳的參與感會讓消費者形成口碑式的傳播,帶動品牌聲量。
在今天傳播環境中,話語權的轉移,導致相比起過去被動坐在屏幕前的時代,今天的用戶更希望參與,而非簡單被動地被觸達。
而這個底部托升的外力,起決定作用的是“價值感”。
所謂“價值感”,就是“看得見的價值”。這里的“價值”既可以是物質勞動的投入,也可以是精神勞動的付出。三頓半便是成功形成體驗、參與、傳播閉環的品牌之一。
在三頓半的品牌傳播策略中,“看得見”就是消費者的付出是能夠直觀可視化的。尤其是消費者在參與過程中投入額外的精力和時間越多,儀式感越強烈,期望值攀升,最終情感釋放時帶來的價值感和幸福感就越強烈,分享的欲望就越強烈。
物以稀為貴Scarcity & Snap up
人無我有的饑餓營銷
稀缺性和專有性讓人們感覺有歸屬感,故而激發了人們口口相傳的欲望。假如某人得到了別人買不到的產品,他會覺得這個產品格外珍貴、新奇并且具有很高的市場價值。
因為人們不僅喜歡產品或服務本身,而且會將此信息轉告給其他人。為什么呢?
有一個理論,叫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,不管是做經濟學研究還是品牌營銷都繞不開它。這里頭就說,人的需求,像階梯一樣,分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。
當你特別窮,食不果腹的時候,你不會在意后頭這些需求,只管兩個字—活著。當“活著”的需求能輕松滿足,你就會朝后面進發。“當我覺得500塊一個杯子不是經濟負擔,而且不僅滿足我的生理需求,還能兼顧我的社交和自我實現需求時,我就愿意去花這個錢。”這就是人性。
19年大火的星巴克貓爪杯引來了大批直男的吐槽,一個杯子,賣到了幾百元甚至上千元。貓爪杯背后的營銷原理就是“人無我有”的稀缺性。
人與生俱來就有害怕失去的本性,有時候,更能激發我們行為動力的,不是對獲得某一物品的渴望,反而是對失去的恐懼。
通過“限量不限購”的營銷策略,星巴克不僅增加了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錨定價值,也提升了消費者購買欲望。
營造這種稀缺性,其實也是錨定效應。本來東西可以量產,但是人為制造出一種稀缺的效果,消費者就會覺得東西很難買到,增加了其在心中的價值。
而這些搶到了杯子的人自然會因為難得而在朋友圈微博分享,形成更多人加入到這一消費浪潮當中。
女孩子追求貓爪杯,和男生炒鞋是一個道理。一雙橡膠底鞋子,被炒到上萬塊,稀缺性所帶來的品牌溢價是極高的。
同時,稀缺性還造成了一種效應,它加強了顧客等待的時間。星巴克推出貓爪杯時,消費者徹夜排隊。這種等待心理,再次加強人們對這個產品的欲望。因為人的欲望往往是在設置了重重阻礙的時候,才會越來越強。
做品牌傳播的背后是做“人性”,想要讓消費者主動傳播你的品牌和產品,必須同時滿足消費者的需求。這里的需求有可能是社交需求、情感需求、或是稀缺性需求等等。不管是哪一種需求,都要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,大眾是否會想要傳播分享,是否觸動了他們的主動機制。
02/細分圈層Consumer groups
品牌出圈,必先入圈
在今天需求越來越細分的客觀情況下,品牌更容易做出細分圈層的“爆款”產品。對爆紅的追求,不再是擊穿年齡層,而是擊中細分目標群體。
圈層是用戶運營的認知基礎,只有具備圈層意識,才能有效調動情感和參與感,完成口碑引爆。
很明顯的一個趨勢,現在大多數新消費品牌都在瞄準小眾圈層會有一種“弱水三千,只取一瓢”的氣概,但小眾圈層從來都不代表消費潛力低下,恰恰相反,他們對于符合其價值觀的內容始終充滿好感,在認可品牌的同時也愿意為之買單,甚至能自發性的進行傳播。
當一個品牌介入小眾文化做營銷的時候,它的目標就是要制造品味壁壘,然后通過影響到第三個人,利用社交媒體達到二次傳播效果,形成一圈一圈的消費閉環。
讓我們來重溫一個低成本的傳播案例:九陽面條機。
社會的主流消費群體已逐漸變成了80、90后,甚至是00后。和他們的父輩相比,年輕一代消費群體更加注重生活質量,普遍追求個性化。外觀設計時尚、擁有新奇功能的小家電產品,是他們花點小錢就能買到的提升生活精致感的不二選擇。
這款家用全自動面條機只需要3分鐘,就能幫主婦省去和面、揉面、搟面等工藝,制作出健康、安全的面條。
“新神器”在天貓首發的三天時間里,共賣出8920臺,九陽倉庫一度出現斷貨。三天的時間內,新浪微博共為天貓上的九陽面條機銷售店鋪—九陽卓嘉專賣店引流25835人次,在8920個成交訂單中,有4241個直接來自新浪微博,直接訪問轉化率為18.24%。這是怎么做到的?
面條機首發的前一周,關于九陽面條機的微博已經吸引了上萬名媽媽級粉絲的關注,正為寶寶輔食發愁的媽媽粉絲,是九陽面條機最精準的用戶。然而,問題的關鍵是,九陽是如何找到這些正處于哺乳期的媽媽,并將商品信息推到她們的微博中?
后來通過細心尋找,他們找到了50位80后的新生媽媽,并給他們送面條機。這些KOL不同于以往的大號,有幾個共同的特征:專注母嬰領域,粉絲在30萬左右,草根意見領袖,有號召力卻不像頭部玩家那么火爆搶手。
這些達人媽媽更草根、更易于親近,對普通網友更具實際操作和模仿意義。九陽投入了不到10萬元,就實現了300多萬元的銷售額。
所以,同下沉市場一樣,圈層文化為品牌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,如果你不能像鴻茅藥酒那樣一年投入100多億的廣告費,那么啟動小眾,引起圈層化振動,也不失為一個撬動大市場的道路。
03/內容營銷Content marketing
設計精準的傳播內容
內容營銷如果做得好,就是為消費者注入了興奮劑一樣的注意力,沖擊力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。
對新品牌而言,內容營銷是一種沒有天花板的流量入口,它讓消費者注意力的顆粒度變非常小,承擔著極其重要的引流價值。
以前只有大品牌才玩得起大投放、大媒體鋪排,而今天不用,新品牌在社交媒體上就可以完成出色的品牌溝通。
在這方面,蕉內是內衣界的標桿。
翻開蕉內公眾號發布的每一篇文章,口吻或自黑自嘲,或酷感滿滿,或特立獨行,但是都離不開蕉內的品牌內核—聚焦于內。
每一篇文章,都很蕉內。正如品牌自己所說的,“不卑不亢,不緊不慢,不即不離”—有態度,做自己。
同時,作為最能“出圈”的內衣品牌之一,蕉內擅長用視覺記憶符號、IP跨界合作持續“發聲”。
蕉內的內容之所以出色,離不開對消費者的精準洞察,圍繞年輕人日常生活中的痛點,用趣味生動或富有共鳴的文案去打動受眾,讓消費者產生一種“這說的就是我”的情感認同,點燃了消費者,從而讓消費者主動打開傳播的閥門。
品牌的建立,就是以產品為核心,細分圈層就像“骨架”,而內容就像是“血肉”,湯臣杰遜將與品牌共同發力,讓品牌被更多目標用戶看到,獲得更持久的戰斗力。
湯臣杰遜,是目前中國炙手可熱的品牌視覺機構,成名于南方,被公認為“不一樣的新視覺創作,能決定品牌在用戶心中的評價”!湯臣杰遜CEO劉威創立獨特的「體系化定制」,從頂層設計、戰略方向幫助品牌在市場中實現差異化定位,突圍破局。
「體系化定制」是根據商業邏輯定制的思維模型,通過視覺傳達,建立與用戶的溝通矩陣,
順應認知,占領消費者心智,為品牌落地而建立的新時代品牌理論體系。
3年間湯臣杰遜已助23個品牌占據品類前3!
5年服務超過300個新銳品牌!
免責聲明:市場有風險,選擇需謹慎!此文僅供參考,不作買賣依據。
關鍵詞:
相關閱讀
精彩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