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春雨隨風潛入 民企之花綻放可期
2019-03-07 15:12:31 來源: 上海證券報
好雨知時節,當春乃發生。
回看2018年,中國經濟行至調結構、轉方式、換動能的攻關之年。作為中國經濟的主力軍,民營經濟也經歷了一場破繭之痛,靜候凜冬后的暖春。
面對民企之困,金融業從資金到服務,從產品到機制,展開了全方位、立體式調整,與民營企業并肩而行,與宏觀經濟同頻共振。
展望2019年,困難不容低估,信心不可動搖,干勁不能松懈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著力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。政策春風更加頻繁地吹拂微觀末梢,金融活水更加精準地滴灌實體經濟,已是可期待的春之畫卷。
“解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,這與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密切相關,需要金融機構從機構體系、市場體系、產品體系進行一些調整。”3月5日,人民銀行黨委書記、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“部長通道”上的一席話,為這幅畫卷做下點睛之筆。
金融政策的春雨已隨風潛入,正待清晨推窗之時,實體之花齊齊綻放。
水池盈滿 備足彈藥
資金,是企業運轉的生命線。去年,針對融資難融資貴問題,央行點穴把脈,對癥下藥,先后4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,推出定向中期借貸便利(TMLF),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,全年利率水平穩步下行。
為確保銀行資本強健有力,信貸投放能力充足,商業銀行永續債、央行票據互換等工具先后落地,助力銀行充實資本。針對民企融資中遇到的信用困境,央行精準射出債券融資支持工具這一支箭,有效緩釋信用風險。
多措并舉之下,信貸“加量不加價”。截至2018年末,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各項貸款同比多增1.8萬億元,增速12.6%,高于同期資產增速6.2個百分點,支撐社會融資穩定在合理水平之上。銀行業去年四季度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7.02%,較去年一季度下降0.8個百分點。
細看金融之水流向,亦滲透入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,更有力地支持小微企業。截至2018年末,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9.4萬億元,同比增長21.8%,比各項貸款增速高9.2個百分點。
未來,政策方向仍將保持不變,并將更為堅定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加大對中小銀行定向降準力度,釋放的資金全部用于民營和小微企業貸款。支持大型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,增強信貸投放能力,鼓勵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。
而且,新目標已明確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今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%以上。對此,郭樹清充滿信心:“我相信我們能做到。”
服務高效 精準滴灌
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內核,既有資金上的引流灌溉,也體現在服務上的優質高效。
政府工作報告提出,激發市場主體活力,著力優化營商環境。“簡審批、優服務”,這不僅是對政府部門的要求,也是金融機構努力看齊的目標。
“服務效率主要就是銀行貸款審批的響應速度。”銀保監會大型銀行部主任楊麗平介紹,銀行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一是縮短審批鏈條,將一定額度民企信貸業務的發起權和審批權下放至分支機構;二是創新優化審批流程,通過推廣預授信、平行作業、簡化年審等,提高審批效率;三是針對特殊情況建立快速響應機制,對中小企業首次申貸、存量客戶1000萬以內的臨時性融資需求加快響應速度。
提升效率的另一個發力點,是讓銀行更便捷全面地獲取企業信息,從而精準迅速地判別企業貸款能力,響應企業貸款需求。全國政協委員、上海銀保監局黨委書記韓沂近期調研發現,政府部門掌握了大量銀行服務民營與小微企業時迫切需要的信息,但這些信息尚未實現有效整合,銀行無法免費快捷地獲取。信息存在“貴”“缺”“斷”等問題。
建立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平臺或是突破口。韓沂認為,如果要充分發揮政務信息共享效應,需要推進金融、稅務、工商、社保、海關、司法、市場監管等相關領域信息資源的全方位開放,建立全國統一聯網的信用信息系統。
好鋼用在刀刃上,活水滴灌要精準。解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已初見成效,下一步重在深化細化。“接下來要探索怎樣更精準地支持民營企業,要讓原本可以融到資,但較難拿到錢的企業也能貸到款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告訴記者,在具體落實措施上,浙江省計劃建立“三張名單”——需要幫扶紓困的企業名單、需要支持的優質企業名單、量大面廣經營正常有需要資金的中小微企業名單。
風險發展 兩相平衡
后方風險關亦要把好。
“不得組織運動式信貸投放。”銀保監會近日明確要求,銀行要科學設定信貸計劃,結合民企經營實際安排貸款投放,并要確保貸款資金真正用于支持民營企業和實體經濟。
資金不僅要脫虛向實,流向實體,更要流向有效信用,破除無效供給。過去一年,金融機構壓縮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,有序退出“僵尸企業”,擠出低效、無效使用的信貸資金,投向效率高、質量好的行業企業,真正支持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優化。
對于已經產生的不良,更要加大處置力度。去年銀保監會提出要求,將逾期90天以上的貸款分步全部計入不良,堅決懲處虛假出表、隱匿轉移不良貸款等違規行為。銀保監會數據顯示,2017年以來銀行業累計處置約3.48萬億元不良貸款,有效防止信用風險集中爆發。
“該查的時候查,該罰的時候罰,把去年形成的好勢頭保持下去,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力度、節奏、時機,在防風險的過程中不能因為防風險而出現新的風險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湖南銀保監局黨委書記田建華認為,要科學地平衡防風險和促發展的關系,讓銀行業、保險業更好地回歸本源,回歸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,不能讓資金在體系內空轉和循環。
關鍵詞: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