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民債務擴張速度放慢說明了什么?
2022-04-15 09:48:07 來源:ZAKER網
中國人民銀行 4 月 11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,截止 3 月末,居民債務擴張速度已經降至 6.6 萬億 / 年,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 2.6 萬億 / 年,其中短期貸款擴張速度下降了 1.1 萬億 / 年,長期貸款擴張速度下降了 1.5 萬億 / 年。
如果這是一個月度變化數據,哪怕季度變化數據,可能也不需要過度關注。貸款數據原本就是這樣,有高有低,有快有慢,如房地產市場熱度很高時,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就曾主要靠房貸支撐,一度出現房貸占全部新增貸款比重超過 80% 現象。但是,那都是個別月份出現的,并不具代表性。
而此次出現的居民債務擴張速度放慢現象,已經維持了一年之久,可能就不是個別現象,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了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居民債務擴張速度放慢的同時,另一個數據則也應當引起重視和關注。數據顯示,過去一年,在居民存款下降了近 1 萬億的情況下,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,卻由去年一季度的 70% 升至今年的 90%,上升了整整 20 個百分點。定期存款增加,預示著居民風險偏好發生轉變的同時,是否也意味著居民的消費欲望、消費熱情、消費動力出現了變化呢?正常情況下,如果居民的消費欲望強烈,消費熱情很高,消費動力旺盛,定期存款的比重就會下降。反之,則是消費的積極性下降。
很顯然,居民債務擴張速度放慢,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消費市場不旺的現實。去年以來,消費市場一直處于不溫不火格局,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,也始終沒有明顯表現,顯得過于溫和。要知道,實現國內大循環,消費是關鍵,如果消費不活起來,消費市場不活躍,內需活力得不到激發,國內大循環建設的難度就會加大。
目前的消費市場,無疑對實現國內大循環是不利的,是必須在消費上下功夫的。居民短期貸款擴張速度放慢,就是消費市場活力不強的表現之一。如何改變,應當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。
居民債務、特別是長期貸款擴張速度放慢,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房地產市場低迷的現狀。過去相當一段時間,居民的購房欲望是非常強烈的,購房貸款的規模、速度等都反映了房地產市場是火熱的,居民的住房消費欲望是強烈的。反過來,房地產市場的火熱,又進一步帶動居民負債規模的不斷擴大,形成了 " 雙向推動 " 格局。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,居民購房的意愿明顯不如前幾年,沖動性購房已經逐步消失,情緒性購房也越來越少,更多的都是用平靜而理智的態度對待購房,即便想購房的居民,也是等待觀望情緒變濃,不再盲目購房。市場低迷與居民購房熱情下降形成了互動,對開發商和地方政府來說,不是一件好事,也不是喜歡出現的事。
而在居民債務擴張速度放慢的同時,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卻出現了大幅提高,可能情況更加值得重視。因為,定期存款作為居民實現財富保值的重要手段,只有當風險偏好發生變化、風險預期增強的情況下,才會把目標轉向定期存款,或者購買黃金等避險資產。而房產作為避險資產之一,因為房地產市場低迷被居民排除,股市也沒有能夠吸引居民投資,從而讓居民重拾銀行定期存款這個老辦法,還是應當引起高度關注的。
自從房地產市場放開以來,居民的定期存款欲望就一直受到嚴重壓制,這一長期以來財富保值的法寶,也幾乎被居民擱置到了一邊。即便有存款,大多也是活期的,或者轉為理財產品。那么,為什么會突然出現居民定期存款比重大幅提高現象呢?這是否也與居民的消費欲望不強有關呢?
居民債務擴張速度放慢,還有一種可能,就是年輕人的住房觀念發生了轉變,特別是 95 后、00 后,已經不像 80 后、90 后一樣,那么熱衷于購房,而是更多的開始選擇租房。租房消費所需要的資金,顯然要比購房少得多。同時,也不需要通過消費貸等滿足其他方面消費,每月的收入,不僅能夠滿足房租、日常消費需要,而且可以剩余一些。為了避免掙多少、花多少的現象發生,一些年輕人采用了強制存款的方式,于是,定期存款就成了他們積累財富的重要選擇。如此,地方再不惜一切代價地建設商品房,是否會出現商品房過剩問題,需要好好分析與思考,避免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。
所以,面對居民債務規模擴張速度放慢的問題,必須仔細分析,認真研究,
抓住薄弱環節,出臺引導政策,穩定住房價格,激活廣大居民的消費動力,釋放消費潛力,更好地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,為實現國內大循環打下堅實基礎。
合作聯系:東方地產dichan@em.eastday.com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