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調歌頭蘇軾原文翻譯 一起學習-觀點
2022-11-14 14:56:01 來源:互聯網
蘇軾《水調歌頭》
(資料圖)
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懷子由。
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。
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。
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
高處不勝寒。
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。
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。
人有悲歡離合,可有陰晴圓缺,
此事古難全。
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簡注:
丙辰,熙寧九年(1076)。歸去,返回天上。這種說法含有“我本來就是天上人”之意。不勝,禁受不住。何似,不如。轉朱閣三句,意謂月光轉移到紅色的樓閣,低射進雕花的門窗,照著不眠之人。不應二句,是說月亮應該沒有離愁別恨這種人類的情感,可是為什么偏偏要在人們離別的日子里呈現出象征團圓的圓形,來刺激人們呢?嬋娟,美女,此處喻指月亮。
散繹:
什么時候有過這么明朗的月亮!
我端起酒杯,問那茫茫青天。
不知道天上的月宮里,
今夜中秋又是哪一年?
我想隨著清風回到月宮里面,
只怕那瓊裝玉砌的月中宮殿,
高聳在云端,我受不住那樣清寒。
只有影子陪伴我翩翩起舞,
月宮雖說好,還是比不上人間。
月光照到紅色的樓閣,
低低射進雕花的窗戶,
照著我正徹夜無眠。
月亮啊,你不會與人有什么恩怨,
為什么偏在人們分別時又亮又圓。
人世間有悲歡離合,分別團聚,
月亮也是有陰有晴,有虧有圓,
這些事,自古以來就難美滿完全。
只盼著我們都能夠既長壽又健康,
遠隔千山萬水共賞明月心心相連。
品讀:
《水調歌頭》中秋和《念奴嬌》赤壁懷古都是宋詞中的頂級名篇,選宋詞者必選,說宋詞必說,范仲淹曰:前人之述備矣。可是,“詩無達詁”,古有明訓。蘇軾自已也說過:論詩必此詩,定非知詩人。這就是我們今天對中秋詞進行再解讀的理論依據。解的如何?諸公請與評說。
(一)
月亮可能是詩人最好的伴侶,特別是中秋之月,更是詩人喜歡吟詠的題材。但自從蘇軾此詞問世之后,其他的作品全都黯然失色了。宋胡仔有名言:“中秋詞,自東坡《水調歌頭》一出,余詞盡廢。”
(二)
與唐代的李白一樣,東坡也向有“謫仙”之稱。人們都認為他本是天上的神仙,因某種原因降落凡間。這可能是人們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天才的尊重。蘇軾自己好像也接受這樣的說法。
所以此詞一開頭就以“謫仙”的口吻,向他原來的居所“青天”發問,想知道今天是什么歲月,仿佛一個離家的游子問詢家鄉的消息。
“我欲乘風歸去”,這個“歸”字就非“謫仙”不能有。而“乘風歸去”的飄然灑脫,也符合人們對“謫仙”的一般想法:總有一天,他會離開人間,回到天上去。如果他在人間的遭遇并不如意,那么“歸去”不單是一種絕妙的解脫,也是對使他不如意者的輕蔑和嘲弄。
當蘇軾后來顛沛流離之際,世間便有他白日仙去的傳說;在他身后,人們也樂于聽說他在天上做著神仙。一個寓有才華的人應該得到的尊重,如果在人間沒有得到,那么就只能由老天爺來作出補償了!
(三)
可是,蘇軾的詞意卻從這里開始轉折了。他對“歸去”的意義發出了質疑。天上原是一片凄清寒冷,到了那里恐怕也只是做個顧影自憐的寂寞仙子吧,那樣,還不如留在人間呢!
人間的生活雖然不能盡如人意,但天上也非完美。這不如意,不完美才是生活的本質。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”,從來如此,不但不該厭棄,反而更當細細品嘗這人生原本的滋味。所以,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,他決心不去做那寂寞的神仙,而情愿永遠留在人世間。
(四)
詞是因想念蘇轍而作的,兄弟二人,至今已分別六年未能相見,詞中關于天上人間的這番思量和討論,首先是用來安慰蘇轍的。但我們從這里聽見了“謫仙”的心聲,他是如此留戀人世,盡管有許多不平,盡管人世間有許多人給予他的只是打擊和傷害,他依然愛著人間,心甘情愿地為人世的生活唱出衷心的贊歌。
附圖八幅,密州風光與中秋月亮。
關鍵詞:
相關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