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征名言名句大全 你都知道嗎?-焦點消息
2022-11-29 15:23:07 來源:互聯網
魏征是初唐的政治家,他輔佐唐太宗,參與國政,做過尚書右丞、秘書監,后升門下待中,最后封鄭國公。唐太宗貞觀時期,經濟繁榮,達到了太平盛世,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。
唐大宗在取得了一定成績之后,逐步改變了原來的勤儉作風,不斷追求珍寶異物,大興土木,營造宮殿花園。 魏征犯顏直諫,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太宗,先后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事,下面介紹的這篇奏章,就是許多諫諍和言事上書中的一篇。
(資料圖片)
《諫太宗十思疏 》(節選)
唐代:魏征
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者,必浚其泉源;思國之安者,必積其德義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,根不固而求木之長,德不厚而思國之理。
功成而德衰,有善始者實繁,能克終者蓋寡。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,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;竭誠,則吳越為一體;傲物,則骨 肉為行路。
作者上書言事,不是一般提出條陳,而是圍繞中心,逐層深入,脈絡清晰地把道理說深說透。全文貫穿一個“思”字,分段論述,各有重點,但又有嚴密的內在聯系。作者從“居安思危”開發出來,提出“十思”。
這篇文章氣勢磅礴,一氣呵成。作者全面論述,有條不紊,邏輯性極強,說服力極大。同時比喻貼切,反復論述,作者用“木之長、流之遠”,比喻“思國之安”;用“固根本、浚泉源”,比喻德義。魏征還從正反兩方面,反復說明了積德義的實質,并指出了伐根、塞流的錯誤表現。
作者還用舟比作君主,把水比作百姓,以此闡述載舟覆舟的含義,說服力極強。他又用“江海下百川”,比喻虛心,說明君主應有的政治風度。用“垂拱”比作治國的容易,從本源上說明“積德義”的作用。這些比喻都很貼切生動,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。
全文句式整齊、鏗鏘有力,有時用排比,如開頭兩句,各用三個排比;后文說明“十思”的內容,不是分條列舉,也是運用成對的排比。
作者有時用對偶,如說明君主的歷史情況。比如對偶句“善始者實繁,克終者蓋寡”,說明君主取、守之不同情況。再如“在殷憂,必竭誠以待下;既得志,則縱情以傲物”,也是對偶;還有“竭誠,則吳、越為一體;傲物,則骨肉為行路。”
作者大量運用這些排比、對偶句式,增強了文章氣勢與聲調的和諧,語言更加懇切感人。唐太宗看到這篇奏章之后,深受感動,贊揚了魏征的勸告,承認了自己的過失,并把奏章放在案頭上作為座右銘,經常用來督促、警戒自己。
魏征的名作,鏗鏘有力,氣勢磅礴,值得學習和借鑒。魏征死后,唐太宗非常痛心。他認為用人做鏡子,可以知得失,魏征死了他就少了一面鏡子。他還用魏征的名句告誡自己的兒子:舟比人君,水比黎庶,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。
此后唐太宗采取了很多開明的措施,既發展了經濟和文化,又讓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,這些都得益于魏征的提醒和建議。魏征敢于直諫,唐太宗勇于納諫,其精神可嘉,更值得后世學習。
關鍵詞:
相關閱讀